■记者 张清
在“希望的田野”上,瓜果飘香,水稻长势正旺,玉米抽雄、吐丝;在工业园区,企业生产“铆足劲”,项目建设“拉满弓”;在旅游景区,各地游客饱览嘉州胜景,感受乐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美食街区,食客大快朵颐,激发出消费新活力……初夏时节,嘉州大地一派生机勃勃,释放着蓬勃发展的新动能。
去年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和贯彻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坚持“345”工作思路和“产业强市、旅游兴市”实践定位,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现代产业蓄足“新动能”
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助力全省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出台《全面推行田长制的实施意见》,印发《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二十条措施》,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持续推进新(改)建高标准农田,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227.37万亩。深入实施“百园千亿”工程和“211”园区培育计划,峨眉山茶、晚熟柑橘、道地中药材、林竹四大产业集群规模突破600万亩,累计建设现代农业园区94个,其中粮食园区27个。全市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20万吨以上。今年,全市共收获夏粮7.87万吨,增加0.23万吨,同比增长3%;大春完成粮食作物播栽295.58万亩,为近年新高。
实施制造业倍增计划,工业挑大梁强支撑。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推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创新提质、建链强链延链、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5个三年行动,开足马力加快建设“中国绿色硅谷”“中国堆谷”,巩固提升新型建材产业、壮大绿色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壮大食品饮料产业、科学谋划抢占新赛道,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今年1至4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2%,分别高于全省全国平均4.8、2.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七个区域中心城市第2位。
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提升现代文旅产业品质。做靓“大峨眉”“小凉山”旅游圈,(紧转第4版)(紧接第1版)加快峨眉山高桥里、黑竹沟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持续升级“宠游客”“暖游客”服务。坚持“以文塑旅”增强吸引力,抓好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推动重点文保单位成为特色旅游目的地。今年“五一”假期,乐山文旅“火”出圈,全市接待游客38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03.65%、78.72%,41家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居全省地级市第一。继今年春节后再现“一房难求、一餐难订”的火爆场景。
“三驾马车”跑出加速度
全力以赴抓项目,投资增速走在全省第一方阵。树牢“拼经济首要的是拼实体经济,搞建设关键的是搞项目建设”的理念,凝心聚力抓项目招引落地、投产达产。今年1至4月,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9%。300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74.9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37.6%,超时序进度4.3个百分点。乐山机场进场道路主体正在加快施工、岷江航电龙溪口枢纽左岸13孔泄洪闸闸墩全部浇筑封顶、乐西高速小凉山3号隧道双幅贯通、永祥能源科技12万吨高纯晶硅项目主体施工全部完成,项目建设整体有力有序。
提升区域消费能级,推动消费市场整体回暖。实施消费供给提升行动,策划实施“乐GO嘉州”“数字生活消费季”系列活动,配套发放汽车、石油消费券360万元,带动消费超1.2亿元。实施消费品牌培育行动,着力打造“佛国仙山、人间烟火”城市品牌,“烟火嘉州城”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实施消费业态创新行动,出台政策实施细则,力争全年打造消费新场景20个。今年1至4月,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2亿元,同比增长7.5%,高于省平均1.1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8位。
推动外贸保稳提质,国际“朋友圈”进一步拓宽。去年以来,全市重点组织小农机、纺织、农产品类近70家外贸企业相继参加广交会、东盟博览会、中韩洽谈会、进博会等15余场国际展会,促进交流合作,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目前我市共与118个国家(地区)进行贸易往来,较2021年新增9个。其中,与“一带一路”沿线48个国家(地区)、13个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之间进行了贸易合作,实现了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双拓展。2022年全市外贸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10.4亿元、增长20.1%。
民生保障质效进一步提升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想方设法稳就业、保就业,出台“稳就业十八条”,去年以来城镇新增就业7.15万人。织密兜牢保障网,城乡低保标准、退休人员养老金、医疗保障待遇等调整提高。推动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去年以来新增公办学位1万余个。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提速扩面,去年以来353种药品价格平均降幅52%。今年实施30件民生实事,各级财政共计划安排资金353552.98万元,民生保障越来越扎实。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小凉山彝区乡村振兴步入“快车道”。加强异地搬迁后续扶持,抓好帮扶车间、产业园区建设和“一对一”就业帮扶。抢抓小凉山彝区进入“动车和高速时代”机遇,统筹用好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等资源,大力推广“蓝鹰工程”“两地仓”等协作模式,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助推群众增收致富。
筑牢生态屏障,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1.03%,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8成左右。全市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峨眉河入选全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茫溪河省考断面水质取得突破性改善。蓝天白云、碧水青山成为一种新时尚,人民群众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