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循吏”的治水故事 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体彩让更多人享有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 纯阳殿启动修缮 峨眉山古建筑群进入第三次大修 第30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举办精品出版物展
  第02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缩小 放大 默认
李拔和长溪河
“一代循吏”的治水故事

陈启西

“一代循吏”的治水故事(图1)

犍为李拔馆李拔塑像 犍为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一代循吏”的治水故事(图2)

长溪河源石碑 黄亦钊 摄

初夏时节,大地万物葱茏,距离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城郊不远的西山洋一带,处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纵横巷陌的绿野一处空地上,矗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长溪河源”四个字,这是清福宁知府李拔成功治理长溪河后的碑刻书题。

265 年前的一个春天,四川犍为人李拔从湖北汉阳府同知擢升福宁知府。李拔到福宁后,他系统地对闽东大地的山川、水源、土壤、民情等进行考察,很快找出制约福宁发展的症结,提出了兴教化莫先足衣食,足衣食莫大于重农桑,重农桑莫要于兴水利的措施并制定方案,付诸实施,造福百姓,被后世称为“一代循吏”,奉为清官典范。

深入调研梳理良策

“为官一任,倘若不兴修水利,任凭雨水横流,白白浪费掉,即使别人不指责为官不为,也有负自己的初心。”李拔生于农家,从基层起步,历知县、同知、知府、道台等职,每到一地任职,经常深入乡村调研水利建设。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李拔在福宁任职期间,尤其重视对长溪河的整治。长溪河就在福宁府治南边,迤逦二十里,为府城襟带,溪水能灌溉周边田原达一万多顷,海船也可以沿溪而上。长溪河上汇山溪之水,下通海口,河身狭长,平常之日,涓涓细流,川流不息,看不出有什么危险,而一旦到了雨季,山洪暴发,溪流汹涌,下游百姓田园、房屋很可能被淹浸,危害极大,必须用心治理。

李拔上任伊始,霞浦县令就向其汇报整修长溪河之事。李拔率诸僚属亲赴西山长溪河源头视察,他注重一线调研,善于用系统思维解决问题。他们一行沿溪而上,但见溪流两岸高深,乱石垒垒,流水潺潺。陪同考察的属员一路介绍:“这就是长溪三坝旧址,已经废坏很久了。”因为这里山势陡峻,雨水汇聚自上而下,势如建瓴,沙石冲激,流入长溪,以致淤塞。

李拔认为,凡事没有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而只抓住其次要方面,当然无法解决问题,何况治理水患呢?现在长溪河堵塞,老办法都是清理积沙。但河道刚疏通很快又堵塞,甚至危及河堤,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治其末,而忘其本,因此有的为官者做事虽勤,却很难取得成效。古人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他表示有治理长溪河的良策,让属下放宽心,不要忧虑。

“一代循吏”的治水故事(图3)

犍为李拔馆展陈 犍为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修理三坝 治河成功

过去人们的治理办法,曾在两山相合处,垒石为坝,后人又在其下筑二坝、三坝,以杀水势,使水势停蓄,沙石就在这里沉淀下来,不致流入下游淤塞。同时,又在坝的左右引水入田,用于农田灌溉,既除其害又收其利,李拔认为古人这样做是很有智慧的。

李拔认为,现在如果不修三坝以治其源,而只等河道淤塞时挑土沙疏浚,以清其流,这个办法恐怕不可行,只会将隐患越弄越严重。

对如何整治长溪河,李拔结合调查实际,进行深入分析。他认真吸收前人的经验,认为整治长溪河,不如修理三坝,而修三坝,不必另外筹集经费开支,只要从每年用于修长溪的田租内分一半就够了。至于长溪河整治工作,李拔考虑非常细致,他交代具体负责的官员,在修筑堤岸时,要多用坚硬毛石堆砌,少用沙石,这样即使爆发洪水,激流冲刷,可以减少河道淤泥沉积,大大省去清淤费用。这年秋,得到上级同意,修理款项也解决了,李拔督令霞浦县令募集工匠开工。修复古坝,在其之下再修二坝、三坝,不到一个月就修好了。三坝修理后,减弱上游汇集下来的水势,拦截冲击而下的沙石,又把水蓄起来,当地田园得到灌溉,百姓的住所既不会被淹浸,又能节省每年修河费用一大半,百姓交口称赞。之前三坝修筑历经多年未能奏效,终在李拔任上取得治河成功。

长溪河根治实属不易,李拔寄希望继任者能坚持管理,他在《修理西山三坝记》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夫事者,难成而易败也。诗有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当三坝初修,岂料其废坏至此而卒不可必。以此见善成之难,不胜其长虑而却顾也。所望后之君子,能长增高,毋俾斯坏,霞之人长享利赖于无穷,必有尸而视之者,始信予言之不诬也已。”

今天,我们再次凝视“长溪河源”碑刻,仿佛看到李拔在福宁乡间调研的忙碌身影,从心底升起一股由衷的敬意。李拔善于研究,勤于思考,写了许多水利研究的著述,如《请修水利以重农功议》《福宁五县水利考》等,为地方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时光飞逝两百多年,我们虽未能走进李拔的内心,但可以透过他的著述观点,感知他像水一样的温润秉性,这种充沛的学养在滋养他人生的同时,也开阔了一位古代官员的深邃思想和宽广胸襟。

“一代循吏”的治水故事(图4)

今日长溪河 何焱红 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缩小 放大 默认
版权声明
  《乐山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乐山日报》读者阅读、学习 研究使用,未经乐山日报社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乐山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 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乐山日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乐山日报社主办 乐山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1代号(61-53)
总编辑:王大强 总编室电话:(0833)2494209 新闻热线:(0833)2130000 传真:(0833)2494210
广告热线:(0833)2116999 订报热线:(0833) 2110021 技术合作:(0833)2152269
乐山日报社版权所有 邮编:614000 地址: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铁门坎巷33号 主办单位:四川省乐山市乐山日报社
广告许可证:6140004030232 法律顾问:四川齐天律师事务所 (0833)2435729
Copyright © 2012-2024 LESHAN DAILY. 乐山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