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3年,郭沫若在叠彩山参观。陈亚江 摄(图据 2021年8月18日《桂林日报》)
“桂林山水甲天下。”百年来,这句名满天下的诗句,描绘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奇山异峰与清莹江水相逢相融的绝美盛景。其实,桂林亦是一座有着2000 多年历史的古城,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积淀,无数名人雅士曾在这里闪耀璀璨华光,留下永恒印记。
近日,记者在桂林游览时,“遇见”了出生于乐山沙湾的“文坛巨匠”——郭沫若。

灵渠景区(南渠)景观

桂林古南门,匾额为郭沫若题写。

救亡日报社旧址

刻有郭沫若《满江红·灵渠》的石碑
“文化城”中担旗手
桂林市秀峰区太平路,是一条车来人往、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街道上,坐落着一处被白墙朱门所“隔绝”的小院。院墙上,一块醒目的竖挂木匾写有“救亡日报社”五个大字,署名:郭沫若。
在远隔千里的岭南,“遇见”蜚声中外的乐山名人,记者顿时来了兴趣,于是透过院墙上的木窗向院内凝望:阳光下,斑驳的树影洒落在一栋两层木质小楼上,小楼的立柱挂有一书法作品,题写“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目光沿着楼梯上到二楼,仿佛“踩出”咯吱咯吱的历史回响——抗日战争时期,大片国土沦丧,大批知名文化人和民主人士像候鸟一样,聚集桂林,让这里一跃成为“大后方”的一处文化中心,史称“抗战文化城”。
1937 年七七事变后,长期流亡海外的郭沫若回到上海,参加抗日民主运动。他先与夏衍等人在上海创办进步报纸《救亡日报》,并担任社长,后又在武汉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以下简称:第三厅)厅长。随着战争时局的演变,救亡日报社从上海迁至广州,最后辗转到桂林。
复刊,是救亡日报社同仁来到桂林的头等要事。1938 年12 月3 日,郭沫若来到桂林,他一边处理第三厅机构调整等事宜,一边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交涉,为报社争取到每月200 元的津贴,表明报纸获得中央机关的支持。
社长郭沫若努力的同时,主编夏衍等人也四处奔走,为报纸复刊筹集经费。1939 年1 月,《救亡日报》在桂林成功复刊,这份颠沛流离的四开小报不仅获得了新生,后来发行量一路从2000 份增加到3000 份、5000 份,远销四川、湖南、江西、广东、香港乃至南洋,在宣传抗战、鼓舞抗战、团结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不曾以武力去侵略过别人,但遇着别人以武力来侵略我们的时候,我们总是彻底地反抗……非将侵略者消灭或同化……我们是具有举世无匹的最强韧的弹性。”在桂林期间,郭沫若频频出席各种会议和演讲场合,广泛进行抗日宣传。上述这段演讲,便是他在广西大学所做,题为《战时教育》。
《桂林雁山园——岭南历史文化名园》一书记载,郭沫若来到广西大学当天,师生们排着长队夹道欢迎,礼堂内座无虚席,前来聆听演讲的各界人士达1000 多人。1938 年12 月19 日的民国《广西日报》报道称,这次演讲“对于中日战争新阶段的前展、运扬极为详尽”,对于“日本之必然崩溃,我国抗战之必获最后胜利,建国之必可完成等方面,分析极为精密。”
寄情山水留佳作
其实,郭沫若与桂林的“缘分”,早在他思念妻子于立群的浓情中就已结下。
1938 年11 月,怀有身孕的于立群率先到达桂林,郭沫若则在湖南再上南岳衡山,他将苦苦思念化作浓情诗句,写下《在南岳避敌空袭寄怀立群桂林》10 首:
“花朵插君胸,花粉染君衣。花朵虽凋谢,花粉永不离。”“托魄幽崖隈,芳心逐岁开。闻风谁共悦,相伴有苍苔。”“情知是短别,分袂亦依依。耳畔烦低语,归来莫太迟。”……
作为诗人,既会传情挚爱,亦可寄情山水。郭沫若来到桂林后,除完成日常工作,自然也不会错过游览“甲天下”的山水风光。
1938 年12 月18 日下午,郭沫若、于立群夫妇同友人一起乘坐木船,从桂林码头向阳朔出发。刊登于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的《郭沫若在桂林》一文记载了当时的场景:
“天下着蒙蒙细雨,一团团雨雾在漓江两岸峭然挺拔……晶莹碧绿的江水缓缓地流动着,在簇拥的群峰中迂回绕行,成群的水鸟也时不时地前来凑趣……”
如此朦胧变幻的山水奇景,不禁让郭沫若连声感叹。他在《洪波曲》中表达:“‘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自己也能承认,这两句话并不算夸大。”
从桂林到阳朔,郭沫若等人在漓江上漂泊了一天一夜,他们唱戏咏曲、烹饪豪饮,从风景到诗词、从生活到时局无话不谈。期间,郭沫若诗兴大发,吟成《舟游阳朔》二首:
“茅台斗酒奚辞醉,宣室丛谈不厌多。暂把烽烟遗物外,此游我足傲东坡。”“盈盈漓水碧罗纨,万转千回尽异观。岸上斗鸡雕不就,水边游象画应难。”……
第二天上午,郭沫若一行到达阳朔,在游览了碧莲峰、西郎山等风景名胜后,乘坐汽车回到桂林。12 月27 日,郭沫若、于立群夫妇离开桂林,飞往重庆,开始新的“ 战斗”生活。
改革机构、筹备复刊、动员演讲…… 从1938 年12 月3 日至12 月27 日,郭沫若一共在桂林停留了25 天。这25 天,郭沫若奋力举起抗战大旗,鼓舞着前线的战斗士气,激励着民众的抗日信心,同时也不忘游览大好河山,留下动人诗(词)句。
“换了人间”故地游
1963年3月,广西历史学会在南宁召开成立大会,郭沫若、于立群夫妇应邀参加。会后,他们于3月24号到达桂林,故地重游。
这一次,郭沫若夫妇在桂林游览了芦笛岩、七星岩、叠彩山、独秀峰等景点。今昔对比,不禁让郭沫若产生“换了人间”的感慨,他在游览芦笛岩时,填下《满江红》一词:
“换了人间,普天下,红旗荡漾。歌跃进,山林胜迹,同看解放。芦笛岩头枷锁破,桃花源内仙灵唱。电灯光,照耀辉煌,翻新样……”
湘江北去,漓水南流。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为统一岭南,派史禄在今桂林市兴安县境内开凿灵渠,打通兵马粮草运输水道。
2000多年后的灵渠景区,繁茂翠绿的树影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漓水上,与透过枝叶的阳光一道,缓缓“流淌”;状元桥头、鲤鱼州上、尚武亭下,一块大理石碑巍然耸立,碑上镌刻有郭沫若所填《满江红·灵渠》一词:“北自长城,南来至。灵渠岸上,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
这首《满江红》是1963年3月28日,郭沫若前往兴安县游览灵渠后所写。《郭沫若在桂林》记载,游览当日,郭沫若与当地干部,在飞来石景点还有一段关于峨眉山的打趣话:
“兴安县委副书记王多祜介绍说,……开凿灵渠时……因为有一名叫猪婆精的妖怪来捣鬼,堤岸屡修屡崩。一天夜里,猪婆精又偷偷出来破坏堤岸……突然风雨大作,从四川峨眉山飞来一块巨石,将猪婆精死死地压住了。此害一除,民工们……才将秦堤修好了。”
“郭沫若笑着说:‘你刚才讲到峨眉山,我这个峨眉山下的人还没上去过呢!’”
“桂林市委负责同志说:‘郭老,您现在登上了飞来石,不就是上了小峨眉山了?’
”“听到这里,大家都笑了。”
……
“水”为情、“山”为誓,两地之缘“人”来续。
时光荏苒,郭沫若与桂林的缘分,早已尘封在一块块石碑、一幅幅题字、一首首诗词当中。然而,乐山与桂林,两个著名旅游城市的缘分,却不止于此:2019年9月6日,桂林、乐山签署文化旅游区域合作协议,加快构建资源共享、市场共建、渠道互通、产品互售的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新格局……
如今,不少乐山游人来到桂林,均会在雁山园、古南门、七星岩、桂林中学、桂林博物馆、桂林图书馆等地,与老乡郭沫若“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