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的回响——乐山镌刻十八军“进军西藏出发地”侧记 丁佑君烈士纪念馆改陈开馆 在轰炸中来去 ——淞沪会战中的郭沫若(上)
  第01版:三江周末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06日 星期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缩小 放大 默认
75年的回响——乐山镌刻十八军“进军西藏出发地”侧记
记者:徐珍

75年的回响——乐山镌刻十八军“进军西藏出发地”侧记(图1)

1950 年 3 月 29 日,乐山军民热烈欢送第十八军先遣部队出发进藏时的情景。 资料图片

75年的回响——乐山镌刻十八军“进军西藏出发地”侧记(图2)

第十八军严格遵守民族 宗教政策 ,不进民房 ,不住寺庙,在野外露营。 资料图片

75年的回响——乐山镌刻十八军“进军西藏出发地”侧记(图3)

原十八军老战士及家属在海棠广场观展。 记者 徐珍 摄

75年的回响——乐山镌刻十八军“进军西藏出发地”侧记(图4)

原十八军老战士王静先(左)、王若兰(右)和自己年轻时的照片合影。 记者 徐珍 摄

盛夏的乐山,绿意葱葱。在中心城区海棠广场,一方新揭幕的石刻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军西藏出发地”。6 月30 日,当原十八军老战士曹从连、李廷山用颤抖的双手揭开幕布,75 年前的誓师呐喊仿佛也穿越时空,在乐山城的巷陌间再度回响。这座石刻标识与同步启动的网上展厅,揭开了尘封的壮阔史诗,也为乐山这座英雄的“出发地”树起了永恒的精神坐标。

历史抉择  乐山何以成为进藏大军的出发地?

1950 年初,雪域高原阴云密布。帝国主义势力图谋分裂西藏。对此,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西藏人口虽不多,但国际地位极重要,我们必须占领。”解放西藏,刻不容缓。

最初,中央曾考虑由西北方向进军。然而彭德怀元帅的实地调研揭示了一个严酷现实:从青海、新疆入藏,“困难甚大,难以克服”,准备周期需长达两年。时不我待!1950 年1 月2 日,毛泽东从莫斯科发回急电,历史性地将“向西藏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任务”赋予西南局。

重担落到二野首长刘伯承、邓小平肩上。选择一支能担此千钧重担的部队,成为首要关键。目光最终聚焦于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年轻有为,军政兼优,在开辟豫皖苏解放区中展现过非凡的魄力与智慧。十八军整体军政素质过硬,军、师领导层汇集了大批久经考验的老红军、老八路骨干。刘邓首长深知,进藏初期部队实质将承担“军政府”职能,十八军的综合能力与顽强作风,是完成这一特殊使命的可靠保障。

至于出发地域的选择,乐山以其独特优势脱颖而出。它地处川西要冲,水陆交通相对便利,物产丰饶,能有力支撑大军集结与物资筹措。1950 年1 月7 日,刘邓首长电令“飞传”:“十八军主力集结乐山、丹棱地区整训待命。”1 月13 日,更下达具体指示:各军抽调骡马、武器支援十八军。短短数日,十八军军部进驻乐山城区龙神祠,各师分驻五通桥、夹江、眉山。自此,乐山与解放西藏、巩固祖国西南边疆的伟大事业紧紧相连。

厉兵秣马  四个月的磅礴备战图景

当十八军的旗帜插上龙神祠,平静的乐山城瞬间成为巨大而紧张的十八军大本营。从1950 年1 月到4 月,短短四个月,这里进行了一场周密备战。

初闻进藏,并非没有波澜。高寒缺氧、路途艰险、语言隔阂、思乡之情……各种现实顾虑在部分指战员心头萦绕。十八军党委洞悉思想动态,强力开展政治动员。军党委扩大会层层传达中央决策。张国华、谭冠三等军领导深入各部队,与官兵促膝长谈。刘伯承“精细研究藏族同胞物质的思想的具体生活情况,切实执行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叮嘱、邓小平“接受与完成党所给予的最艰苦任务,是每个共产党员每个革命军人无上的光荣”的题词,如炽热的火种,点燃了全军的豪情。决心书如雪片纷飞,挑战应战此起彼伏,“人人争进藏”的热潮席卷三江两岸。

为适应高原作战与长期建藏需要,中央军委配强了十八军领导班子。精兵简政同步进行,近3000 名留守人员被妥善安置,部队更加精干。武器装备全面更新,老式笨重的武器被新式轻便的武器替代。新任第二参谋长李觉赴任时,带来了满载无后座力炮、电台的车队。军事训练紧扣高原实战:负重行军、野营野炊,甚至提前适应藏族人民的饮食——官兵们开始练习吃糌粑。为帮助指战员了解藏民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特别邀请乐山乌尤寺法师隆果为进藏指战员教授藏语。这跨越信仰的文化纽带,为后续争取民心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乐山乃至整个川西,成为支援进军的大后方。各级“支援委员会”高效运转。乐山人民响应党的号召,倾尽全力:筹集粮秣被装,保障数万之师;青年踊跃参军,王若兰、王静先、陈荫华、唐静玲等一批乐山子弟,在此时加入革命队伍,随军西进;政府全力协助十八军驻川留守处,妥善安置随军家属子女,解除了前方将士的后顾之忧。

1950 年3 月7 日,一切准备就绪。在乐山公园广场(今海棠广场),十八军举行了气壮山河的进军西藏誓师大会。军长张国华声震云霄:“誓把五星红旗和八一军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3 月29 日,历史性时刻降临,北路先遣部队从乐山出发。倾城而出的乐山人民,夹道相送。汽车轰鸣声、嘹亮的军号声与祝福声交织,汇成一部英雄交响曲,奏响了挺进世界屋脊的序章。

血脉永续  守护出发地的精神灯塔

从乐山迈出的这一步,最终化为彪炳史册的丰碑。1951 年10 月26 日,十八军指挥机关和主力部队进驻拉萨;到1952 年7 月,五星红旗插遍后藏重镇与边境要隘,至此,十八军胜利完成了和平进军西藏的历史使命。在这气吞山河的征程中,在修筑川藏、青藏“天路”的壮举里,伟大的精神淬火成钢——“两路”精神与“老西藏精神”,从此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重返出发地,原十八军老战士王静先心潮澎湃,誓师大会的场景历历在目,战士们的铮铮誓言在耳边回响。与展板上18 岁的自己对视,拂着如今的满头白发,王静先笑着说:“当年,我们文工队边演出边宣传,我打着腰鼓,从乐山一直打到了拉萨。如今看到国家繁荣富强,家乡人民安居乐业,我很开心。”

“我们的前辈当年从乐山出发,那是艰苦奋斗的一代人,他们舍生忘死,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如今欣欣向荣的乐山,大家依然记得十八军的精神,并且在不断地赓续与弘扬,我非常感动。”参观完十八军进军西藏出发地,原十八军军长张国华侄女张毅感慨万千。

十八军驻乐期间,留下了进军西藏誓师大会地、军部驻地、驻川留守处等红色遗址遗迹。这些红色资源,让我们得以触摸那段热血沸腾的峥嵘岁月。如何保护好这些遗址,赓续好红色血脉?乐山以实际行动作答。

6 月30 日,乐山市“保护十八军在乐遗址、传承十八军精神财富”座谈会在乐山举行。

“今天我们召开了座谈会,观看了微党课,揭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军西藏出发地’石刻标识和网上展厅,还举行了《从乐山出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军西藏》图片展,效果很不错。”中共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税俊峰表示,近年来乐山不断加大十八军在乐遗址宣传保护力度,大力实施“七个一”项目。接下来还将开展重走十八军进藏路、制作红色文化墙、编纂出版相关书籍等活动,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从乐山公园广场的震天誓言到布达拉宫前的红旗漫卷,从乐山龙神祠的运筹帷幄到雪域高原的扎根奉献,十八军将士用生命拓出的这条天路,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在乐山这座“出发地”,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历史的基石,更是那股在绝境中开掘生路、于孤寂里守护山河的精神血脉。这精神的火种,将在代代乐山儿女的守护下,照亮时代征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缩小 放大 默认
版权声明
  《乐山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乐山日报》读者阅读、学习 研究使用,未经乐山日报社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乐山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 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乐山日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乐山日报社主办 乐山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1代号(61-53)
总编辑:陈德全 总编室电话:(0833)2494209 新闻热线:(0833)2130000 传真:(0833)2494210
广告热线:(0833)2116999 订报热线:(0833) 2110021 技术合作:(0833)2152269
乐山日报社版权所有 邮编:614000 地址: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铁门坎巷33号 主办单位:四川省乐山市乐山日报社
广告许可证:6140004030232 法律顾问:四川齐天律师事务所 (0833)2435729
Copyright © 2012-2024 LESHAN DAILY. 乐山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