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的回响——乐山镌刻十八军“进军西藏出发地”侧记 丁佑君烈士纪念馆改陈开馆 在轰炸中来去 ——淞沪会战中的郭沫若(上)
  第01版:三江周末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06日 星期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缩小 放大 默认
在轰炸中来去 ——淞沪会战中的郭沫若(上)
  作者:黄华春

淞沪会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进行的第一场大会战,也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之一。会战从1937 年8 月13 日开始,11 月12 日结束,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与现代化装备、海陆空立体作战的敌人拼搏,血战三个月,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 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在淞沪会战中,郭沫若始终坚守在抗战前线,为上海抗战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鼓动民众积极支持和参与抗战

1937 年7 月25 日,郭沫若别妇抛雏,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逃离虎口,于7 月27 日到达上海。郭沫若一回到上海,就义无反顾地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郭沫若是个激情澎湃的诗人,也是个卓越的演说家,他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号召,紧紧抓住各种集会的有利时机开展演说,唤起民众同仇敌忾,积极支持和投身抗日救亡运动。8 月2 日,郭沫若出席中国文艺协会上海分会和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举行的欢迎宴会,饱含深情地说:“ 此次别妇抛儿专程返国,系下绝大决心,盖国势危殆至此,舍全民族一致精诚团结、对敌抗战外,实无他道。沫若为赴国难而来,当为祖国而牺牲,谨以近作七律一首聊表寸衷。”接着,他挥泪朗诵起来: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郭沫若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在祖国山河破碎、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别妇抛雏,归国抗战,为当时社会各界广为称颂。听了郭沫若慷慨而又悲壮的朗诵,在座听众无不动容。“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当时广泛传播的抗战口号。

8 月7 日,郭沫若出席上海留日同学救亡会组织的欢迎会,慷慨激昂地说:“中国到了最后关头,每个人到必要时都要有拿起枪杆的力量,每时每刻每秒都不要忘了抗敌救亡的主张。”8 月上旬,郭沫若来到南市民众教育馆,对近百名文学青年发表演说,叙述在外流亡10 年期间“朝夕都在思念着亲爱的母亲”,而今终于冒死回到祖国的怀抱,他表示:“我和你们一起,上前线去,走向民族解放的战场,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神圣的抗战,献给亲爱的祖国。”

9 月11 日,郭沫若前往国际电台作《抗战与觉悟》的演说,列举抗战一两个月来在军事上、经济上、道德上取得的胜利,指出“我们仍然不能满足”,必须“随时检阅”自己的“抗战意识和抗战觉悟”,真正做到“胜固不骄,败亦不馁,”“国存与存,国亡与亡”,坚信“抗战是我们中国唯一的出路,只要我们抗战到底,只要我们继续作长期的全面抗战,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

郭沫若还多次深入抗战前线劳军,为广大抗日将士作抗战演说。9 月上旬的一天,他随四川旅沪同乡会救护队和文艺界战地服务团一同去宝山罗店前线劳军。为了能和大家一同奔上前沿阵地抢救伤员,他不顾同伴们的劝阻,借了一套童子军装来换掉身上容易暴露目标的白衬衣后,就向那炮火深处冲去。10 月28 日,郭沫若在隆隆的炮声和轰鸣的敌机声中来到奉贤南桥,向到会的青年作了题为《抗战期间青年的任务》的演说。他分析了中国抗战的形势,勉励大家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国家未来和栋梁的青年,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必须树立必胜的信心,坚持不懈地做好各自的工作,为抗战多出一点力。田汉曾说:“ 我、端先和沫若曾在双方炮战的闪光下,敌机的爆炸弹与照明弹的威胁下,两访南桥,一访嘉定、南翔。我们联袂参加了许多使人无限兴奋的会,如鲁迅周年纪念大会,如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筹备会等等。”“炸裂横空走迅霆,春申江上血风腥。”这就是他在敌人狂轰滥炸中为抗战奔走的真实写照。

阳翰笙回忆说:“在那个时候,演讲是一项最普遍,最鼓动人心的宣传方式”,“郭老在当时就是一位极出色的鼓动家,凡是大的群众场合都有他的演讲。”日本友人鹿地亘则说:“我是听过他在上海和南桥嘉定的演说的。他的火一般的爱国热情使他成为那样一个雄辩家。他的话是那样煽动的,几乎每一句都能使听众为之狂热,为之击节。”郭沫若在开展演说的同时,还积极撰文动员大家支持和参与抗战。在《我们为什么抗战》中,他论述了中国民族本有爱好和平的素质,但因日本的侵略,不得不奋起抗战;呼吁全世界爱好和平的朋友同我们携起手来,为全世界的文化而战,为全人类的福祉而战。在《持久抗战的必要条件》中,指出要使抗战持久,务必及早确定外交路线以求军火的接济,务必及早武装民众以求兵员的补充,不必为战局的一时失利而忧虑。在话剧《甘愿做炮灰》中,强调“目前是共赴国难的时代,只要于救亡有好处,大家都应该牺牲一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国家正是需要我们用血来灌溉的时候,就成为炮灰,也算是尽了做子民的责任。我自己是随时随刻都准备着做炮灰的。”

在为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国际宣传委员会起草的《中国文化界告国际友人的沉痛宣言》中,郭沫若愤怒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提请全世界人民协同防止战祸蔓延。在《日本的过去,现在,未来》中,郭沫若认定“日本是一位痨病框子的拳斗家”,“结果是终归于死灭”。

郭沫若还领衔与孙陵、杨朔、孟十还等40余人发起“投笔从军”宣言,在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创办《救亡日报》

郭沫若回到上海后,拒绝了沈尹默要他继续研究古代文化的建议,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与夏衍等人商量决定以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名义出一张四开的、有国民党人参加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文救”机关报,由郭沫若任社长。为了《救亡日报》的早日创刊,郭沫若积极奔走,曾与潘汉年、夏衍直接去找潘公展,经双方协商,《救亡日报》由郭沫若出任社长,国共双方各派总编辑一人,中共方面为夏衍,国民党方面是樊仲云。1937 年8 月24 日,由郭沫若题写刊头的《救亡日报》正式创刊。郭沫若不仅为该报撰写了大量的评论、杂感、诗歌,而且还冒着纷飞的战火,深入抗战前线采访,撰写了大量的战地通讯,展示了中国军人坚定的抗战决心,对于鼓舞国人士气,影响极大。8月24 日,郭沫若应张发奎电邀,前往浦东前线采访,次日作《到浦东去来》,文中张发奎的豪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虽然敌人不够他杀,但有敌人的产业够他们炮轰,他是死而无憾的。”9 月上旬,郭沫若应陈诚之邀,前往昆山前线采访,遭遇日军轰炸。郭沫若曾作旧体诗一首:

雷霆轰炸后,睡起意谦冲。

庭草摇风绿,墀花映日红。

江山无限好,戎马万夫雄。

国运升恒际,清明在此躬。

江山虽然遭到轰炸,但在郭沫若看来,却是“无限好”,因为有大批勇猛的将士在前线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因而“国运”有了“升恒”的契机。1939 年3 月,郭沫若回乡为父亲祝寿时,曾将此诗书出赠予原配夫人张琼华,诗后题跋为:“民国26 年9 月赴昆山访辞修,遇敌机轰炸,在明远室中小卧片时后作此,距今一年将半,望清新之意无问今昔。书付琼华。”郭沫若在《持久抗战的必要条件》中写道:“我从(十月)二十三号的晚上起,一直到今天的二十九号止,几乎每天都在前线驱驰。我会见了不少指挥作战的高级军事人员,他们的态度都一样的坚决、沉毅,自称抗战到底的决心至死不变。”

《救亡日报》由于旗帜鲜明,生动活泼,以及郭沫若的巨大影响力,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并争相购阅。《救亡日报》的创刊发行,极大地鼓动了上海军民的抗日爱国热情,广大读者纷纷送来各种慰劳品,要报社转交前方抗日将士。一时间,《救亡日报》编辑部所在地成了抗日军民的联络站。

1937 年11 月12 日,国军从上海撤退,上海沦陷。11 月21 日晚,郭沫若为《救亡日报》作“沪版终刊致辞”,诚恳地向广大读者表示“我们从事文笔的人”,“现在随着军事部署的后退”,“也要暂时和上海的同胞们告别”,但是“同胞们请相信,我们决不是放弃了上海。也决不停止了战斗。我们是希图我们的战斗更加有效,而使上海成为事实上的地雷和潜航艇。”

1937 年11 月27 日,郭沫若离开上海,在香港短暂停留后于12 月6 日到达广州。在郭沫若的多方努力下,《救亡日报》于1938 年1月1 日在广东复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缩小 放大 默认
版权声明
  《乐山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乐山日报》读者阅读、学习 研究使用,未经乐山日报社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乐山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 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乐山日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乐山日报社主办 乐山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1代号(61-53)
总编辑:陈德全 总编室电话:(0833)2494209 新闻热线:(0833)2130000 传真:(0833)2494210
广告热线:(0833)2116999 订报热线:(0833) 2110021 技术合作:(0833)2152269
乐山日报社版权所有 邮编:614000 地址: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铁门坎巷33号 主办单位:四川省乐山市乐山日报社
广告许可证:6140004030232 法律顾问:四川齐天律师事务所 (0833)2435729
Copyright © 2012-2024 LESHAN DAILY. 乐山日报社 版权所有